|
资讯流 宏观 直播 策略 日历 | 原油 黄金 美指 外汇 股指 商品 | 教育 知否 | 经纪商 全能投资账户 期货开户 |
|
FedWatch >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OMC政策声明解读:因为通胀上行风险加剧,失业率再下降一点点就可以加息,加倍加速缩债是合理的 |
|||||
|
|
||||
编辑:王真 发布时间:2021.12.16 03:30 美联储(Fed)在两天的政策会议结束后,北京时间03:00,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了12月的货币政策声明。在声明中,美联储淡化了疫情的影响,强调了通胀的上行风险,对劳动力市场改善步伐感到满意,因此决定确保长期通胀达到(回落至)2%的前提下,加倍加速缩减资产购买(Taper)。 ▉ 政策声明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美联储致力于使用其全方位的工具来支持美国经济,从而促进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 第一段:经济/通胀现况 随着疫苗接种取得进展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继续增强。受大流行最不利影响的部门在最近几个月有所改善,但继续受到疫情的影响【11月表述为:但夏季新冠病例的增加减缓了它们的复苏】近几个月就业增长稳健,失业率大幅下降【此处为新增,并删减:通货膨胀率上升,主要反映了预计是暂时的因素】。与疫情和经济重新开放相关的供需失衡继续导致通货膨胀水平升高【11月表述为:与疫情和经济重新开放相关的供需失衡已导致某些部门的价格大幅上涨】。整体金融状况仍然宽松,部分反映了支持经济和信贷流向美国家庭和企业的政策措施。 第二段:经济前景和威胁 经济发展路径继续取决于疫情的发展。疫苗接种的进展和供应受阻的缓解预计将支持经济活动和就业的持续增长以及通胀的下降。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犹在,包括来自病毒新变种带来的风险【此处为新增】。 第三段:政策定位 3.1 利率部分 委员会力求实现充分就业和通胀率在较长时期内达到2%。为支持这些目标【11月表述为:由于通胀持续低于这一较长期目标,委员会的目标是在一段时间内实现适度高于2%的通胀,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通胀率达到2%,而长期通胀预期仍能很好地锚定在2%。 委员会预计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直到实现这些结果】,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保持在0%至0.25%。随着通胀率已经超过2%一段时间,委员会预计维持这个目标区间将是合适的,直至劳动力市场条件达到与委员会对充分就业的评估相一致的水平【11月表述为:预计在劳动力市场状况达到与委员会一致的水平之前维持该目标范围是合适的。对最大就业和通胀的评估已上升至2%,并有望在一段时间内适度超过2%】。 3.2 QE部分 鉴于通货膨胀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改善【11月表述为:鉴于自去年12月以来经济在实现委员会目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委员会决定将其每月净资产购买步伐减少200亿【11月为100亿】美元购买国债和100亿美元【11月为50亿】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1月份开始,委员会将每月至少增加400亿美元的国债持有量,每月至少2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1月表述为: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委员会将每月至少增加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每月至少35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量。从12月开始,委员会将每月至少增加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每月至少3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委员会认为,每月可能适当减少净资产购买的速度,但如果经济前景的变化需要,委员会准备调整购买速度。美联储持续购买和持有的证券将继续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和宽松的金融环境,从而支持信贷流向家庭和企业。 第四段:政策调整的条件 在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是否适当时,委员会将继续关注后续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委员会实现目标的风险,委员会准备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委员会的评估将把广泛信息纳入考量,包括公共卫生数据、劳动力市场状况、通胀压力与通胀预期,以及金融与国际形势发展。 第五段:投票情况 投票赞成此次货币政策行动的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副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里士满联储主席巴尔金(Thomas Barkin)、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理事鲍曼、理事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副主席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副主席夸尔斯(Randal Quarles)和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 ▉ 本站观点市场矩阵(MarketMatrix.net)的宏观分析师姜宇淳表示:
姜宇淳补充说,市场表现是合理的,声明揭示的通胀上行风险和加倍加速缩债全部在市场预期范围内。FedWatch >>
主题:FOMC货币政策声明解读 | 新闻源:Bloomberg MarketWatch CNBC ---END---
|